顯示具有 Essay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Essay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1/07/2009

我不想當業務

時代快速的變遷,社會不斷的進步,但我們下一代的競爭力,卻沒有以等比的方式成長,留在他們身上的,盡是一些令你嗤之以鼻 的想法、錯誤的價值觀、好逸惡勞的態度跟不勞而獲的念頭。

先前有一位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應徵『 業務助理 』的工作,一坐下來,我還沒問她問題,她倒是先問了我四個問題:
1. 請問你們是否有『 勞、健保 』?
2. 請問你們是否有『 週休二日 及 三節獎金 』?
3. 請問你們是否可以『 準時下班 』,因為我晚上都要陪我男朋友 …
4. 我不要做業務喔,還有 如果薪資 低於 NT$ 30,000 元,我就不考慮了 !!

這就是我們的下一代,滿腦子想的都是企業可以提供她什麼福利,她完全不在乎她可以拿什麼來『 換 』!! 這樣的態度,令我感到相當悲哀。

我好奇地問她:你真的準備好要出來工作了嗎 ?
她說:是阿,不然我幹麻來面試 !!
我又問:你可以談談你的專長嗎 ?
她回答說:我很會唱歌喔,我的個性很好 !!
我再問:還有其他的專長嗎 ? 或是你的人格特質是什麼 ?
她回答說:只要不要當業務,一般行政工作,接接電話、打打電腦,我都可以阿。
我又問:為什麼你那麼討厭業務工作,你知道什麼是『 業務 』嗎 ? 你曾經做過嗎 ?
她回答說:沒做過阿,只是當業務要跑外面,皮膚會曬黑,而且我討厭推銷東西 !!
我再問:你知道你現在就在當一個業務 ~ 如何推銷你自己 ?
她回答說:才不是勒,我是來面試的 !!

不知道你是否也跟我有同樣的衝動,想要拿個榔頭從她的腦袋狠狠地敲下去 …。
但,就某種層面來說,你跟她一樣,不想做業務,對嗎 ?

如果你跟她一樣討厭業務工作,那很抱歉,我必須很鄭重的告訴你,請你豎起耳朵聽清楚了:全世界,每一個人都在做業務,上至總統,下至農夫,無一能倖免,怕的是你不知道而已。

既然說到『 業務 』,就來跟大家談談,到底什麼是業務 ?
在此我們先定義一下,什麼是『 業務 』?
只要最終達到『 成交 』,或有『 交換行為 』,都叫做業務(這是終極目的)。在古代沒有業務這個名詞,但有四個字,詮釋的恰到好處 ~『 以物易物 』。

接著跟大家說明一下 365 行,行行都是業務:

職 稱 說 明

總 統 超級業務員。每到選舉時,他就會一天到晚兜售他的政見,希望你可以把神聖的一票投給他。

證嚴上師 超級業務員。她是佛法的推銷員,她輕而易舉的將你口袋的錢,變到 慈濟。她銷售的是思想、信仰。

老 師 超級業務員。販賣他的專業知識、學識,換取報酬。

醫 生 超級業務員。銷售他的醫術、專業,換取報酬。

客服人員 一般業務員。銷售你的專業、你的服務,換取一份糊口的薪資,讓你可以生活下去。

一個小小的助理、行政、會計 … 不論任何一個工作,都是業務;如果你沒有任何『產值』,沒有拿點東西來 與企業『 交換 』,是不會有人願意給你薪資的,同時你還必須了解,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捨棄業務行為。
妳感嘆時機不好嗎? 你認為經濟衰退嗎 ? 你想要百萬年薪嗎 ? 沒問題,永遠記住,你我都是業務,只是你準
備好拿什麼來『 換 』了嗎?

7/04/2008

高董給員工的信:感恩

親愛的夥伴: いただきます

有一天看到一部日劇,描述一戶海邊人家成長奮鬥的故事,
其中,一幕一再重複,令我感受良多。

每次很辛苦的把工作完成後,劇中的夫妻帶著兩個小孩圍著小
餐桌,擠在一個小小餐廳兼客廳的空間中,一起用餐。吃飯之前,
當太太上好菜(也不過寥寥兩三盤菜),就看見父親帶著全家雙掌合
十,朝天仰望再閉目,非常誠懇地說『いただきます』,再開始用
飯。日文中『いただきます』是『謝謝』的最敬語,也就是父親不
管工作再辛苦,能有一餐溫飽,就值得全家誠懇地感恩老天爺、
社會,全家大小互相幫忙,使得我們能夠溫飽一餐。

令我感動的是,日本人從小就在這樣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成長,
因此成長之後,對所得到的一切,無論是溫飽或是教育訓練,或其
他種種,都能對受的源頭有一份感恩,如此社會的祥和之氣就多,
暴戾也少,整體的社會自然就有股向上提昇的正向力量。

而今由於少子化,父母唯恐小孩不吃,無不用心積慮,只求子女
多吃一口,更遑論希望他感恩別人,如此子女成長之後只知有己,
不知有人,好像只要我乖乖地,所有的溫飽、訓練、幫忙都是理所
當然,這麼多的資源唯我選擇(shopping)。只要家長離手,獨自面
對職場、現實競爭,自然挫折、壓力隨處就產生。抗壓力也不夠,
不知感恩,那伸手的貴人自然就遠離而去,這般境遇,後景可想而知。
我希望這個小故事,能夠啟發我們對週遭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,
我們互相感恩致謝。

樹榮

5/09/2008

簡報不要這樣做!

不管是進行簡報或演說,常常會聽到有人給予這樣的建議:第一步,告訴聽眾你準備要說什麼;第二步,告訴聽眾你要說的;第三步,告訴聽眾你已經說了什麼。

溝通訓練顧問溫沙(John Windsor)表示,這個最常聽到的建議,可能也是最不好的建議。溫沙於「銷售與行銷管理雜誌」(Sales & Marketing Management Magazine)上指出,這個三步驟做法的好處是,講者從一開始就幫聽眾搭好舞台,聽眾很清楚簡報的主題和大綱,而且之後講者不斷重複簡報重點,也可以加深聽眾的印象。

但是,這個做法的壞處卻更多。因為如果講者只是不斷地告訴聽眾事情,簡報會變成單向溝通。講者一直說,不代表聽眾就會聽,也不代表他們就會思考及吸收。比較有效的簡報應該是對話式的,讓聽眾也能參與,而不只是講者想要告訴他們什麼。

另外,這個三步驟做法把講者的位置抬得太高,是講者在教導聽眾應該想什麼、做什麼。其實,簡報進行的時候,聽眾可能早已有了各式各樣的想法,甚至根本不同意講者的看法,不管講者再如何重複,也沒有效果,還不如提早邀請聽眾提問,大家一起進行討論。

既然這個三步驟做法的缺點多於優點,有沒有什麼更好的做法呢?溫沙建議了一個同樣是三步驟的替代做法。

第一步,一開始就告訴聽眾,為什麼簡報內容對他們有用,以及為什麼他們會感興趣。從簡報的第一個字與第一張投影片開始,講者就以聽眾的需求、興趣和目標為重點。相較於「今天我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,跟你們介紹我們公司,以及我們最近所推出的新產品」的開場白,「今天我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,跟你們討論你們的問題可能可以如何解決」的開場白,聽眾會比較願意注意聽。

第二步,幫聽眾畫出一幅遠景。也就是,聽完簡報之後,他們的問題會如何獲得改善,或者,他們目前的情況會如何變得更好。這幅遠景越生動豐富越好。講者可以善用比喻,讓聽眾更能了解簡報重點。這樣做往往比不斷重複說明的效果更好。聽眾聽完之後,甚至可以重複說給別人聽,延伸簡報的影響力。

第三步,給予聽眾強有力的理由回應簡報內容。每個簡報都有一個希望達成的特定目標,可能是說服客戶買下公司產品,也可能是爭取老闆對提案支持。這是講者之所以要做簡報的最終目的。把最終目的講得簡單又有道理,聽眾就比較可能會照著去做。

進行簡報或演說時,盡量以雙向取代單向溝通,以故事取代一般說明。

4/30/2008

形象管理:簡報投影片,是功臣也是殺手

 奇異公司的前任總裁Jack Welsh曾說:「精彩的簡報,他一定會記得,當然,失敗的簡報也一樣令人永生難忘。」這提醒我們好形象建立不易,壞形象卻如影隨形並使我們處處碰壁,他人對我們的觀感永遠會影響彼此未來的互動。難怪最近報名我公司口語表達課程的人數增加,我想,這正是越來越多人體認到口語表達是職場競爭力的表徵。

 其實,在我看過的眾多簡報中,發現多數失敗簡報的問題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出在內容上,而在於一般人認為是枝微末節的「非語言溝通」上。根據調查,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觀感,有超過90%取決於「非語言溝通」,所以說一場簡報的內容紮實與專業素養固然是成功的基石,但只靠「語言溝通」的簡報絕對無法讓人聽進心底。以下是簡報時最常見的「非語言溝通」問題,您犯了嗎?

1.您露出臉部的百分之幾?
 臉部是溝通傳遞的重心與中心,請不要讓頭髮遮住半邊臉,並確定大家都能看見您至少80%以上的臉,才能清楚透過臉部表情達到最有效的溝通。而事實上要達到有效溝通,不只臉部,橫膈膜以上的身體部位是一定要露出來的,所以要小心講台前常用來裝飾的鮮花,別讓它傷害到您的表達力道,您甚至可以從講台後走出來,讓大家看到您整個人。因為當您露出的部份越多,展現的power也越強。

2.您是不是全場的亮點?
 簡報者理應是全場的焦點。我們會發現當觀眾沒看到,或看不清楚簡報者的臉時,其注意力的維持就不會超過十分鐘,所以燈光務必明亮,讓大家能看見您臉部的表情。我也建議您利用配飾打亮自己的臉部,像是男性講者可以利用西裝、襯衫、領帶的強烈對比讓自己的臉跳出來,女性講者則可利用耳環或項鍊提昇臉的亮度。

3.您在溝通或只是在講話?
 簡報最常犯的錯誤就是:簡報者在說話時,眼睛看著電腦、投影片、或其他輔助工具,而不是對著觀眾,這時必定會失去觀眾的心。全神貫注在台下觀眾,用眼神、表情、或肢體動作對觀眾進行非語言的溝通,並嘗試與觀眾互動,相信您會得到比預期中更熱烈的迴響。

4.投影片是主角嗎?
 一般而言,投影片僅是輔助簡報的用途,可是我們卻常看到為了讓投影片清楚,而燈光全暗的情況,這時就是讓投影片做主角,而人成為配角了。此外,投影片的文字不要超過版面60%,而內容也止於大綱或重點即可。把有趣的細節留在自己的演講中,能使人感到層出不窮的驚喜。當然,如果投影片的設計十分精彩就不在此限,2007蘋果推出iphone時,其投影片就是焦點聚集的主角,它精彩得讓全場不斷發出驚嘆聲,此時儘管發表人本身成為簡報的配角,該產品也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。

5.輔助工具與講者本人分離?
 簡報時,您和投影片能讓人「同時看到」嗎?當人和投影片或輔助工具如產品、看板等距離太遠,這時觀眾會不知道該注意何者而無法集中視線,因而無法集中精神。若在50坪或200人以內的場地,人和投影片的距離不要超過2公尺,假如場地太大或其他因素讓您無法維持距離,您可以引導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您身上。此外簡報常使用紅光雷射筆指示標題,此時請到達某定點後就別隨意晃動,以避免干擾觀眾的視線與心神。

 最後,提前抵達了解場地配置,能幫助您在簡報時更容易掌控全場氣氛,也可以根據場地改變穿著與簡報形式,例如發現現場人數眾多時,可以採取肢體語言較誇大的方式加強輔助簡報內容,或者當您發現簡報時燈光過暗時,也可以在簡報前先調整到能讓大家都看見您的亮度。

4/18/2008

往前坐、先舉手、積極參與!

摘自: 商業周刊第 1050 期 作者:何飛鵬
一次演講完後,有一位聽眾問我,如何才能在辦公室中,讓老闆看到自己的工作表現,看到自己「自慢」(指最有把握、最自豪)的能力呢?
這個問題肯定是大多數工作者最困擾的事,覺得自己埋沒在芸芸眾生之中,覺得老闆看不到自己的努力、看不到自己的表現。
可是要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,我的腦海浮現另一個畫面,每次辦公室開會時,第一排總是空著沒人坐,所有的人都盡量往後坐,就好像主席台上的人有傳染病,恨不得離得越遠越好。
我還浮現另一個場景,會議中請大家發表意見時,大多數人選擇沉默、低頭不語,就算被點到名發言,也是簡單應付,不知所云。
於是乎,我的回答很簡單:「往前坐、先舉手、積極參與」。我問大家,開會的時候,你是不是盡量往後坐呢?如果是,這代表你是消極的,不想讓人看到你、認識你。
如果開會時有機會發言時,你老是沉默不語,這代表你沒信心、沒想法、也不願讓別人認識你。這兩件事,也代表你自己自甘於八十/二十法則中的那貢獻度不高的八○%的人,如果是這樣,一定沒有人看得到你的表現,就算擁有「自慢」的能力,也不易被發現,老闆看不見你是應該的!
表面上看「往前坐、先舉手發言」這只是一件小事,但其實這代表了你內心的秘密。往前坐,代表你以公司的中流砥柱自居,不論你現在是不是並不重要,你願意用積極參與的態度,進入公司所有的情境。也暗示如果有必要,你隨時可以挺身而出,為公司效力。
至於先舉手發言,更是自己能力展現的舞台,隨時把自己準備好、武裝好,只要有機會,爭取發言,讓老闆、同事見識自己的能力與想法。這背後也是積極的參與意見,代表你不是在公司只是領一份薪水的隱形工作者,你關心公司、全力以赴投入。
積極參與只是態度的修正,「往前坐、先舉手」還有另外的意義,那就是訓練自己落落大方的行為舉止。要從芸芸眾生中走出來,讓大家看見你,行為舉止是要訓練的,往前坐就是要讓自己習慣被看見,練習被看見;舉手發言則是主動尋求被看見。落落大方,舉止進退有度都是長期練習出來的,而在日常辦公室中的小聚會,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情,學習主動參與,嘗試被看見,這都是一個「不凡的自己」逐漸成長的過程。
每一個工作者都應有自慢的能力與表現,每個人也都是組織中的傑出員工,但開會往後坐、沉默不語這些常見、約定俗成的辦公室文化,讓所有的人沉沒到不出色的芸芸眾生之中,如果不想被埋沒,請你往前坐、先舉手,展現落落大方的氣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