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Knowledg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Knowledg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9/26/2008

從條碼分辨出產地

最近世界各國對中國黑心食品 , 確實達到恐懼的地步
但如何分辨台灣製或阿共製 ?
條碼下前三位數字 690.691.692即屬中製
471則屬台製
尤其是買吃的要注意!!

9/09/2008

解析「保證保」 的保險陷阱

最近由石英、 文英、廖峻等明星所廣告的「保證保」有很大的迷失,基本上誇大成份頗多、噱頭十足。
另一支在近期由阿亮火熱的廣告「滿期領回醫療險」
更是誇大,請各位當心,分說如下:
A>其實全名為「美國人壽安心護本養老保險」;養老保險是一種短中期的儲蓄險,零存整付的方式,保戶可於約滿整筆領回。一般最短的為6年,也有10年、15年、20年不等。
B>醫療險是一種「消費型」保險,沒有用到就捐給得病的人做功德,所以醫療險本身沒有責任保證金,根本不能領回還本金;滿期金是來自養老保險,所以它的結構是主契約養老保險,而附加一年期的醫療險附約。
C>廣告強調「繳15年、享用20年」,其實又是噱頭,它是把20年的保費攤在15年繳完,所以保費不但沒有優惠,卻反而是比較高的。這種「倒非為是」的商業包裝真是高明。
D>本張保險以46歲男性為例,年繳45,936元,15年總成本689,040,20年可領回723,492元,感覺20年的複利僅0.05%不到,比現在少的可憐的定存2.875%還要離譜;個人覺得它可惡的地方,是利用「還本的醫療險」來掩護利率極低的養老保險,這招「貍貓換太子」實在令人不齒。
E>沒有壽險,只退回所繳保費,但他還是很可惡的硬拗成「您如果沒用完就先離開了,美國人壽還貼心的退還您所繳保費」,沒有保險理賠就算了,還要得了便宜還賣乖。郵局六年的養老保險利率雖低,至少期間身故還有數倍的保險金可以獲得基本補償。
F>綜合評說,某些「非主流」的保險公司為了業績,不擇手段,真的很不應該;這張保單的特色是:極低的利率(不如存定存),沒有壽險,超低的醫療保障(光是存在定存的利息,就可以買一個相當優渥的醫療防護了);最嚴重的是一但取回滿期金,養老保險契約隨即終止,醫療附約也同時失去效力,20年後是大家最需要醫療保障的時候(年輕時院的機會不大),保險公司卻在此時將保戶掃地出門,這樣的規劃設計實在坑人。
G>另外再為「保證保」的噱頭,解說如下:
1.不問病史保證保
 保險的最大原則為「誠信」原則,即須誠實告知以免有道德風險;保證保竟然對老年人的訴求為「不問病史」,當然馬上吸引了為數眾多已不能參加保險的銀髮族,一窩蜂的盲目投保。
 其實,它因為沒有包含壽險,只有陽春的「意外險」,所以保費相對「便宜」;在沒有壽險理賠的基礎下,當然就不必問病史了,意外險就算有病史(比如說右腿瘸腳,往後右腿出了問題,保證保並不會有理賠),保險公司還是穩贏。
 然而意外險並不是終身的,最高只能保到75歲,之所以可以不問病史是因為,依保險法規定:未滿兩年身故的理賠案,保險公司絕對會明查,最多只能退還保費,並不負理賠責任,所以這些保證保的公司就會退還已繳保費,而不需背負理賠責任,還是穩贏;但卻滿口仁義道德,這一招式相當高明的。
2.而保費 真 的便宜嗎?其實不然,他的費率是傳統保險的2倍,是投資型保險的2.1倍,只是大家不知道它沒有包含壽險,所以就算2倍的保費也遠比壽險的費率低很多,所以才會造成老年人的錯覺,這是很不道德的,往後糾紛必定很高。
3.銀髮族由於身體狀況多,所以大多被保險公司拒保,一聽到有人願意保、且不問病史,當然會造成老人的盲從;但是它的醫療是只有針對意外事故才有理賠,且老人的的住院機率是疾病遠大於意外的,也就是保證保實際上跟銀髮族的期望將會造成極大的落差,這是我認為它「趁人之危、避重就輕」不道德的理由。 4.總之,這些小型保險公司在電視廣告大放厥詞,卻漠視社會道義,只顧一味的糖衣包裝,引誘不知情的保戶上當,我想它跟「連動債」的騙人高招不相上下,如果不是有人熱心的揭發,您將會面臨「雖然知道被騙,但又不知道如何被騙的」的窘境。

7/20/2008

何謂「典範轉移」?

Kuhn在西元1962年在<<科學革命的結構>>這本書中,率先採用「典範(paradigm)」一詞來解釋科學變革的模式,他回觀科學史後,認為科學的發展不是一種漸進的改革而是一種革命式的「典範轉移(paradigm shift)」。這是一個不同於以往的科學哲學觀點,在學界風起雲湧的討論與爭辯,他人很多人回頭面對近代「科學哲學的演變」,也讓很多人在做研究時開始會反思一下自己的「科學哲學」為何?

Kuhn所指的「典範」為何呢?在他的書中,典範一詞前後出現超過二十次,但他卻從來沒有正式提出定義,直到書再版時,才籠統地在附錄中約略闡釋。今天,在學界多數能同意將Kuhn的「典範」概括為「一個科學社群的共同信仰」「是一群研究者未明白說出,但共享共有的一套世界觀----包括形上學的假定、價值、信仰等的結晶。這個派典影響這群研究者的研究主題、主要研究方法,與結果的解釋」等(高敬文,民85,第27頁)。簡單而言,典範是一種基本的思考體系,它包括了基本假設、待答的重要問題或謎團、研究者所使用的方法技術、以及所謂好的科學研究的範例(Newman, 2000)。就像今天你想要進入「行為科學」此一研究領域,在基礎教育時,你就是在建立你對這個領域內相關典範的信仰。比如在主流心理學中,在課程設計與入學考試科目上,就有意無意地在傳達「心理實驗法」才是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王道!這就是典範的滲透力,即使你試圖反撲抗拒,只要你在這個科學社群裡你就仍然在典範內。

在一個廣大的科學社群裡,如果裡頭的成員都孜孜不倦地從事著研究工作,抽絲剝繭般地解決領域內的小謎團,沒有太大的爭論議題存在。此時這個科學社群極可能就是處於Kuhn所謂的「常態科學---單一典範」階段,亦即存在著一個主流的典範有形無形地影響社群的成員。此時我們還有兩個問題要問,其一是:這個典範是如何形成的?其二是:它的未來又如何?Kuhn以「典範轉移(paradigm shift)」來說明這種科學的演變。

Kuhn認為科學知識即在「常態科學」與「科學革命」二者的循環交替中成長。其詳細的變化過程可分解如下:
一、 前科學:多元典範競爭,典範群雄並起的階段
二、 常態科學:主流典範確立,忽略小量異例
三、 科學危機:異例頻繁出現無法忽視,典範動搖
四、 科學革命:多典範競爭
五、 新常態科學:新的主流典範勝出

上述這種典範轉移的過程,有兩點值得進一步強調。首先,從舊典範到新典範勝出,Kuhn認為這不是一種理性漸進式地改革,而是一種翻天覆地的「科學革命」,就像一個人因某件重大事件而突然改變信仰一樣。從古典力學到廣義相對論,中間就有一個關鍵點要突破,就是「靜止的時空背景—乙太」是否存在,是不是有點類似「上帝是否存在?」這樣的問題呢?

Kuhn第二個要強調的是就是典範間是「不可通約(incommensurability) 」,意指典範間可能表面上使用著相同的語詞,但這些語詞在不同典範裡所蘊含的概念並不一致,也無法用邏輯的關係來銜接;這些說著不同語言的人,以不同方式來看待事物;選用不同方法進行研究;根據不同標準來評價研究成果。因此不同典範之間無法相互比較。好比在心理學界中,行為主義與人本主義也很難溝通,他們都在研究「人」,可是他們所謂的「人」又有著極大不同,不禁懷疑,他們研究的「人」是不是相同的「人」?